香港加密政策五大看点:从散户开放到稳定币监管
香港持牌交易所HashKey和OSL2023年8月完成牌照升级,正式向散户开放加密货币交易服务。这一重要进展标志着香港加密市场进入新阶段,多家银行已开始与交易平台合作提供法币出入金通道。随着零售投资者获准参与,未来香港加密市场发展将围绕五大关键方向展开:可交易币种筛选机制、传统金融机构参与模式、牌照发放标准、实物资产代币化监管框架以及稳定币监管政策。这些政策动向不仅将重塑本地市场格局,也为全球加密监管提供了重要参考。
哪些加密货币能上架?证监会的'三重门'筛选机制揭秘
香港证监会为散户可交易的加密货币设立了严格筛选标准。想要上架交易,虚拟资产必须满足三个关键条件:交易所完成尽职审查、被认定为合资格的大型虚拟资产,并获得证监会书面批准。
合资格的大型虚拟资产需要被至少两个独立指数提供商纳入其发布的"获接纳的指数"中,其中至少一个指数提供商需具备传统金融市场指数编制经验。根据市场数据,比特币和以太坊目前被所有主流指数收录;莱特币、波卡等被四个指数收录;比特币现金、Solana等被三个指数收录;Cardano、Avalanche等则被两个指数收录。指数成分会随市场变化调整。
有13种加密货币可能符合条件,包括比特币、以太坊、Cardano、Solana等。但最终能否向散户开放交易还需经过交易所审查和证监会批准两道关卡。例如Solana和比特币现金由于运营状况问题,可能无法通过审核。
香港持牌交易所提供的交易品种有限。HashKey支持5种资产和7个交易对,包括比特币、以太坊等;OSL则仅提供比特币和以太坊交易。这种谨慎态度反映了监管机构对保护散户投资者的重视。
传统金融巨头入场:银行券商如何打通加密交易通道?
香港最大银行汇丰银行宣布允许客户买卖香港交易所上市的虚拟资产ETF,成为香港首家提供此类服务的银行。这一举措显著降低了本地用户接触加密货币的门槛。香港市场已有南方东英比特币期货ETF、南方东英以太币期货ETF以及三星比特币期货主动型ETF等多款加密货币相关ETF产品。
根据OSL母公司BC科技CFO胡振邦的说明,香港证监会和金融管理局已明确要求银行和券商若想为客户提供数字资产服务,必须与持牌数字资产机构合作。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将客户导流至持牌交易平台;二是在现有股票债券业务基础上,通过与持牌机构合作扩展业务范围,将数字资产服务纳入其中。券商可以在持牌交易平台开设账户,为其客户提供数字资产买卖服务。
虽然银行也可以自主研发交易系统并申请牌照,但由于数字资产并非银行业务核心,与外部持牌平台合作被视为更高效的选择。这种合作模式既满足了监管要求,又充分利用了专业交易平台的技术优势。
牌照争夺战:谁能在香港加密新政中脱颖而出?
香港自2023年6月1日起实施全新的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VASP),取代了原有的"1号牌和7号牌"制度。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三个方面:允许向散户开放交易、强制要求所有交易所必须持牌运营、以及强化投资者保护措施。与此同时,监管机构也大幅提高了准入门槛,旨在筛选出真正优质的加密交易平台。
要获得VASP牌照,申请机构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条件:必须在香港设立实体办公室;至少配备两名具备传统金融机构管理经验且熟悉加密货币交易的负责人(RO);在6月1日前需证明已有一定规模的用户基础和交易量;必须先取得TCSP牌照以及1号和7号牌照;并且需要经过一年的试运营期,获得监管认可后才能获得正式牌照。
有数家机构宣布申请香港VASP牌照,包括OKX、火某币、BitgetX、BitMart、Bybit、BitMEX、Gate等知名加密交易平台,以及意博金融等传统金融机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最终能够获得牌照的交易所数量可能不多。这是因为除了资金实力外,申请机构还需要具备完善的托管服务、稳定的交易系统、强大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以及接近传统金融机构的合规标准。对于缺乏合规运营经验的机构来说,要满足这些要求并非易事。
RWA革命倒计时:证监会如何重新定义实物资产代币化?
监管机构更新对证券型代币(STO)和实物资产代币化(RWA)的监管立场。这一表态标志着香港对数字资产监管的重要转向,将STO归类为"复杂产品"的监管框架将被重新审视。
证券型代币和实物资产代币化产品将不再被自动定义为复杂产品,这意味着这些产品未来可能向散户投资者开放。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监管框架将重点关注底层资产的质量和合规性,而非仅仅关注代币本身的技术特性。
业内人士分析,这一政策调整可能引发新一轮实物资产代币化热潮。通过将房地产、艺术品、大宗商品等传统资产代币化,投资者能够以更低的门槛参与这些原本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类别。同时,基于底层资产进行监管的思路,也为金融机构探索合规的资产代币化路径提供了明确指引。
稳定币博弈:港元VS美元,谁将主导未来货币战场?
香港对稳定币的监管探索始于2022年10月,当时新任特首李家超在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研究稳定币监管框架。随后在2023年初,香港金管局发布了关于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的咨询总结,明确表示将把稳定币相关活动纳入监管范围。多家知名机构包括Circle、汇丰银行和万事达卡等都参与了政策建议的讨论。
关于稳定币的发展方向,香港业界存在明显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美元稳定币更具国际竞争力,如果发行商选择在香港合规运营,将有利于本地市场发展。另一种观点则主张发展港元稳定币,认为这有助于提升港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支持港元稳定币的学者提出,可以依托香港外汇储备发行政府背书的稳定币,但这一提议也遭到质疑,认为在港元与美元挂钩的现行汇率制度下,所谓"去美元化"并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