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管局拟重点监管三类稳定币,2024年前完成立法
香港金管局近期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密资产和稳定币监管的讨论文件,重点阐述了拟议的监管框架。这份36页的文件明确了将优先监管那些与法定货币挂钩且可能用于支付的稳定币,旨在应对这类资产可能带来的金融稳定风险。文件详细列出了监管范围、实施路径和核心原则,包括要求稳定币必须全额储备并允许面值赎回,储备资产需保持高流动性,同时明确排除了算法稳定币和套利型代币。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方案特别强调业务隔离原则,比如钱包服务商不得从事借贷等非主营业务。这份文件的出台反映了香港在保持金融创新的同时,正逐步完善对新兴金融业态的监管体系。
监管风暴眼:这三类稳定币将被重点盯防
香港金管局在最新监管文件中明确表示,将优先监管与法定货币挂钩且可能用于支付的稳定币。这类稳定币由于与传统金融体系联系紧密,被认为存在更高的金融稳定风险。监管机构特别关注三种稳定币类型:一是直接锚定法币的支付型稳定币,这类产品将面临最严格的监管要求;二是算法稳定币,因其价值维持机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将被直接排除在监管体系之外;三是套利型代币,由于价值稳定性不足,同样不被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与港元挂钩的稳定币将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审查。这类产品在香港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使其成为监管重点。金管局强调,所有受监管的稳定币必须保持100%的法币储备支持,并确保储备资产具有高流动性。稳定币持有者应能在合理期限内按面值兑换成对应的法定货币。
监管机构还划定了明确的业务红线:受监管实体不得从事与牌照允许的主营业务无关的活动。例如,钱包运营商将被禁止开展借贷业务,以确保金融风险的有效隔离。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构建一个既能防范风险又不阻碍创新的监管框架。
稳定币监管的四大核心环节:发币、管钱、定规则、保安全
香港金管局将重点监管与稳定币相关的四项核心活动。首先是治理环节,要求建立并维护管理范围内稳定币的规则体系。其次是发行环节,对稳定币的发行、创建和销毁过程实施全程监控。第三是稳定性管理,对稳定币的储备金安排进行严格监管,无论这些安排是否由发行方直接提供。最后是钱包服务环节,对提供加密密钥存储的服务商进行规范,这类服务使用户能够访问和管理相关稳定币。通过这四个关键环节的监管,金管局旨在构建全方位的稳定币监管框架。
持牌上岗:这四类机构必须拿到金管局通行证
香港金管局明确规定了四类必须获得许可证的实体。首先是在香港境内开展受监管活动的机构,无论其注册地在哪里,只要在香港运营就必须持牌。其次是那些积极向香港公众推广受监管服务的机构,即使它们不在香港设立实体,只要面向香港市场营销就需纳入监管范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涉及港元锚定稳定币的业务活动都被列为特许经营范畴,这类机构必须取得专门许可。最后,对于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跨境业务,金管局将实施穿透式监管,确保这些机构同样遵守香港的监管要求。这种分层监管体系既覆盖了本地运营主体,也有效管控了跨境业务风险。
铁律三章:稳定币发行必须守住这三个底线
香港金管局为稳定币发行制定了严格的监管框架,核心要求可概括为三个关键原则。首先,所有稳定币必须保持100%的法币储备支持,储备资产需具备高流动性和高质量。这意味着发行方必须确保储备资产价值始终与流通中的稳定币价值相匹配,同时禁止采用基于套利或算法的价值维持机制。
其次,监管明确要求稳定币持有者能够在合理期限内按面值赎回对应的法定货币。为确保这一原则落地,金管局设定了21天的赎回时限标准,防止发行方通过拖延赎回损害用户权益。
最后,监管机构实施了严格的主营业务隔离规定。受监管实体不得从事与牌照允许业务无关的活动,例如钱包运营商被明确禁止开展借贷业务。这一措施旨在防范业务混同带来的风险传导,确保各环节风险可隔离、可管控。
时间表敲定:2024年前完成立法冲刺
香港金管局正在评估通过新立法或修订现行法律来实施稳定币监管制度的方案。当局计划在适当时候展开详细咨询,进一步明确监管制度的具体细节。为确保平稳过渡,金管局将重点关注新旧法律体系的衔接问题,同时考虑启动监管沙盒机制,为创新提供测试空间。这一系列举措旨在为稳定币监管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同时保持足够的灵活性以适应市场发展。
监管升级战:金管局将如何应对新型挑战?
金管局计划为稳定币建立一套灵活且基于风险的监管体系,旨在维护货币金融稳定、保护用户权益,同时最大限度降低监管套利风险。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后,金管局将结合国际监管趋势,继续完善监管制度的实施细则。
监管机构将持续关注市场动态,与行业保持沟通,并协同香港特区政府及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后续将开展更深入的立法咨询,明确监管框架的关键要素。重点评估方向包括:选择全新立法还是修订现有法规、如何避免重复监管、如何应对关联实体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带来的风险,以及本地注册要求等问题。
金管局还将与其他相关方密切配合,推动监管制度的立法进程。拟议的立法草案将重点明确以下内容:受监管与不受监管的结构及活动范围、金管局的监管权限边界、核心监管要求、以及监管制度动态调整的授权机制与考量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