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Yiji】:星云链与NEO创始人
从极客到区块链的早期信徒:技术基因的萌芽
徐义吉的区块链故事,始于2008年加入谷歌中国的搜索引擎反作弊部门——这段经历让他对“分布式系统”“数据信任”有了最初的技术感知。2012年底,当国内大多数人还不知道比特币是什么时,他以127元的价格买入人生第一个比特币,紧接着就把公司的数十台电脑改装成挖矿设备,在家搭起了小型矿场。“那时候挖矿更像‘极客的游戏’,我想试试这个‘去中心化的账本’到底能不能跑起来。”他后来回忆说,这段实践让他成为国内最早一批摸透比特币技术逻辑的人。
开疆拓土:中国区块链行业的第一次规模化尝试
2013年,徐义吉创立了“比特创业营”——这是国内第一个专注于区块链技术的社区,把散落的极客、开发者聚集起来,讨论比特币的技术细节、未来可能的应用。同年,他联合UBM筹办了首届比特币国际峰会,2014年5月,这场峰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几百名从业者挤在会场里,有人带着自己做的挖矿机,有人拿着打印的白皮书,标志着中国区块链行业终于从“小圈子玩”走进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更具开创性的是2015年的小蚁(NEO)融资——这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CO项目。当时,区块链项目融资还没有成熟的模式,徐义吉和团队用“众筹+区块链”的方式,向社区发行NEO代币,最终筹得数百万元。这次尝试,不仅让NEO成为国内最早的公链项目之一,更开创了中国区块链项目“社区融资”的新模式。
从实验室到商业世界:企业级区块链的试错与思考
2016年,徐义吉加入蚂蚁金服,担任区块链平台部负责人。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站在“商业世界”的角度看区块链:“BAT这样的大企业,更关注区块链能给现有业务带来什么——比如支付、供应链金融,但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本质,和大企业的‘中心化’架构其实有冲突。”他主导构建的企业级区块链框架,虽然没能整合到支付宝的核心业务中,但让他深刻意识到:“区块链不是‘万能药’,它的价值需要在合适的场景中才能释放。”
星云链:用技术搭建区块链的“基础设施”
2017年,徐义吉从蚂蚁金服离职,和前同事钟馥百、王冠一起创立星云链(Nebulas)。这一次,他想做的是“区块链的基础设施”——解决现有公链“效率低”“价值不透明”的问题。星云链提出的“价值发现体系”,试图用技术回答“区块链世界的价值如何度量”:通过链上数据索引技术,让开发者能快速查询链上的交易、合约信息;用NRANK算法,把链上的互动、贡献转化为可量化的“价值评分”,让优秀的项目能在生态中脱颖而出。
“我们不想做‘另一个比特币’,而是想做‘比特币的底层土壤’。”徐义吉说,星云链的目标是让开发者能更轻松地构建去中心化应用(DApp),让普通用户能更清晰地理解区块链的价值。
理念与传承:区块链的“道”与“术”
徐义吉的区块链之路,从“挖矿”到“做公链”,从“技术探索”到“生态构建”,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问题:“区块链到底能给世界带来什么?”他常说:“区块链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彻底改变人类协作方式的革命——它让互不信任的人,能在没有中介的情况下合作,这是前所未有的。”
这种理念,渗透在他做的每一个项目里:“比特创业营”是“人的协作”,NEO是“资金的协作”,星云链是“技术的协作”。他希望,通过这些项目,能让区块链从“概念”变成“实实在在的工具”。
时代的注脚:中国区块链发展的活字典
从2012年买第一个比特币,到2013年做“比特创业营”,再到2017年做星云链,徐义吉的职业生涯,几乎覆盖了中国区块链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有人说他是“中国ICO第一人”,有人说他是“国产公链的先驱”,但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义为“区块链的‘翻译官’”——把复杂的技术,翻译成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把遥远的未来,变成现在能触摸的现实。
如今,星云链已经成为国产公链的代表项目之一,徐义吉的理念,还在影响着新一代的区块链创业者。“区块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他说,“我想做的,就是让这个故事,能在中国写出更精彩的章节。”